中新网兰州12月1日电 (记者 冯志军)新修订的《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于1日起正式施行。当日,甘肃省水利厅在兰州举行了《条例》宣讲活动,希望通过此举营造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良好社会氛围,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提升全民水土保持意识。
甘肃省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境内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等形式,有效治理水土流失,任务艰巨。
甘肃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牛军介绍说,近年来,甘肃各地依托水土保持工程,打造形成了“梯田+马铃薯”“梯田+中药材”“梯田+草畜”“梯田+花椒”“梯田+油橄榄”等多种“梯田+”特色农业产业样板,实现了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2023年5月下旬,甘肃天水市武山县水保梯田建设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甘肃省水利厅供图
“山顶戴帽子、坡上挂果子、山腰系带子、山坡穿裙子、沟里穿靴子。”近年来,甘肃先后实施了以坡耕地改造为主的保障“粮食安全”工程,以经济林草为主的“生态经济工程”,以沟道滩岸、塬面防护为主的“拦蓄工程”,以田间道路为主的“通达工程”和以封育保护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等五大工程,建立起“五子登科”的立体综合防治体系。
牛军说,近年来,该厅将水土保持作为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有效手段,持续健全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深入推进流域系统综合治理,狠抓项目提质增效,不断提升水保监管效能,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走出了一条水土保持的甘肃样板。
据统计,2012年至2022年,甘肃省全口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3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治理塬面面积1160.1平方公里,兴修梯田1517.32万亩,新建淤地坝143座,除险加固病险淤地坝402座,完成中央投资56亿元。
2023年5月下旬,甘肃天水市武山县水保梯田建设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甘肃省水利厅供图
近年来,甘肃探索走出了黄土高原水保综合治理新模式。启动实施黄土高原塬面保护项目,探索实践总结出“塬面径流调控、沟头加固防护、坡面植被恢复、沟道水沙集蓄”等四道防线的塬面治理保护新模式,有效遏制了沟头前进、沟岸扩张、沟底下切对居民和道路造成的危害,极大减缓了塬面萎缩速度,保护了土地资源和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相关做法和经验被水利部在全国推广实施。
牛军表示,甘肃初步构筑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水保监管体系。特别是2019年以来,采用高分遥感监测结合无人机高频次监管相结合的方法,对全省范围内26662个扰动图斑进行了现场复核,通过遥感监管手段,实现对水土保持违法违规问题的精准判别,有效破解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工作量大的难题。(完)
中新网杭州12月1日电(鲍梦妮)12月1日,第五届浙江国际智慧交通产业博览会在杭州开幕,51个浙江省综合交通产业项目完成签约,总金额达588.3亿元,涵盖轨道交通、绿色交通、数字物流、智慧港口、交通关联服务等多个领域。
第五届浙江国际智慧交通产业博览会开幕式。 吴君毅 摄
“开放是新时代浙江最为鲜明的特色,最为突出的优势,最为强劲的旋律。真诚欢迎广大企业家和各界人士积极投身浙江综合交通产业发展,浙江将努力打造改革探索领跑省、市场机制最活省、营商环境最优省,为大家投资兴业提供最佳服务、最优环境和最大支持。”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柯吉欣在致辞中表示。
本届博览会聚焦“国际化、科技感、趣味性”,全面展示综合交通产业发展成果,进一步强化产业链创新集成,推动更多成果转化落地,更好服务“双循环”战略枢纽、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在全国最大的铁矿石中转码头—鼠浪湖码头,每一项作业都可由32公里外的岱山离岛智控中心超远程操控;在千万标箱级的梅山港区,两端桥吊、龙门吊远程操控+智能集卡与人工集卡混线的作业链高效运行……开幕式上,浙江省海港集团发布宁波舟山港智慧港口建设成果,为全球超大型散货、集装箱码头智慧化转型提供了浙江样板。
首台(套)产品是一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体现,是一条产业链关键核心环节掌控力的代表,更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高质量、竞争力和现代化的反映。
当日发布的《关于推动综合交通装备首台(套)突破的实施意见》指出,浙江将每年梳理发布《浙江省综合交通首台(套)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明确研发主体、应用主体及地方政府各主体激励政策,鼓励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支持打造一批“交通+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平台、产教融合共同体和重大技术装备中试基地,深化“交通+先进制造”融合发展。
作为推动综合交通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浙江国际智慧交通产业博览会已连续举办4届,累计吸引2000多家国内外重点企业参与,推动近2000亿元产业项目合作签约,展示国内外交通领域新产品1000余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