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河南许昌12月1日电 题:福利院向“梦想”出发,为特殊孩子托起美丽人生
作者 经晓佳 王宇
“这里每个孩子都很特殊,都有着自己的故事,福利院承载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他们提供一个家。”近日,在河南省许昌市社会福利院,院长侯丹向中新网记者讲述了这家福利院里的故事。
许昌市社会福利院(下称福利院)目前共生活有160名孩子,其中大部分存在身体残疾,还有近10名孩子属于社会上的困境儿童。福利院实施九年一贯制公办教育,有完善的康教课程体系,会根据不同程度孩子需求开展启蒙教育、生活技能、体能训练、手工艺术、职业培训等内容。
福利院老师在教孩子做家务。 王宇 摄
在儿童康教楼二楼,一名5岁小男孩突然跑到侯丹身边,调皮地做了一个鬼脸,只见侯丹顺手将他抱起,并轻呵一声“小捣蛋鬼儿”,结果引起小男孩一阵前仰后合的大笑。
侯丹告诉记者,小男孩名叫亮亮(化名),刚进福利院时,脖子上长了一个很大的肿瘤,经过手术治疗,已完全康复。说话间,侯丹递给记者一本养护档案,里面详细记录了亮亮进入福利院后每天的作息、饮食、大小便、就医等情况。“(孩子)刚进来时,肿瘤严重压迫着神经和血管,我们大家真是很担心救不活他,没想到现在这么活泼。”
据介绍,福利院为每名孩子都建有养护档案和成长档案,目的是方便社工跟踪和进行综合评估,也为了将来孩子被收养后,养父母能够了解孩子的情况。孩子自己也能通过记录,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还是回归家庭。”侯丹介绍,福利院已有很多孩子被收养,但被收养并不意味着他们再次被放弃,而是希望他们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图为“寻根室”内的照片墙。 王宇 摄
在“寻根室”,一套套包裹好的小被子、小褥子、小毛巾、小鞋子、小衣服……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柜子上。这些都是孩子刚进福利院时随身携带的物品。这些和原生家庭有关的物件,维系着孩子和亲生父母之间的联系。
记者注意到,“寻根室”的墙上贴了许多照片,展示着被家庭收养后孩子的生活点滴。“这个女孩去年在西班牙读研究生,那个女孩2020年的时候带着她的养父在我家过年,边上的那个女孩已经生了二胎……”侯丹告诉记者,截至目前,福利院孩子中,被海内外家庭收养的已达200余人。
在康复训练区,记者碰见29岁的黄钢平在对残疾孩子进行理疗。11岁时,黄钢平因父母双亡来到福利院,从此这里就成了他的“家”。初中毕业后,黄钢平到北京民政学院进行了职业培训,随后选择回“家”工作。他说自己选择康复专业是有意为之,“因为福利院的儿童确实有这方面的需要,自己还能以这种方式回报社会。”
和黄钢平一样,20岁的佟晨阳也做出了同样选择。佟晨阳是上海健康医学院康复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目前在福利院实习。“我从小腿部就患有先天性残疾,也接受过康复训练,因为感同身受,现在的实习让我多了一份天然的成就感。”佟晨阳说。
老师正在带领孩子们吃饭。 王宇 摄
对福利院的孩子而言,像黄钢平、佟晨阳这样的“大哥哥”还有很多,他们发挥着一道“光”的作用,照亮了其他孩子的未来和希望。
在许昌市社会福利院,走出去的孩子已达26位,他们大多已成家立业,或考上大学,或个体经营……各自实现着人生梦想。福利院也通过各种方式,记录着他们人生中的“金、银、铜”牌。
“让孤残孩子无忧成长,长大后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福利院特别看重的事情。每名孩子都应该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侯丹说。(完)
中新网沈阳12月1日电 (李晛)“如果没有你们的调解服务,我们公司就要面对一起集体劳动争议了!”近日,辽宁省大连市某大型商超公司负责人对中山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的调解员赞不绝口。
不久前,该公司因货品流转订单严重下降,对数十名员工采取了自然减员、轮岗交流等措施,引发员工不满。仲裁机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立即与派驻仲裁机构的调解员一同前往公司调处争议。经过连续两天耐心细致的调解,公司最终同意与员工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并发放经济补偿,全体员工的诉求得到满足。
这件事的圆满解决,得益于辽宁省人社厅以党建为引领,找准党建与业务结合点,夯实“党建引领,仲裁为民”服务品牌,走出了一条党建与劳动仲裁工作双融双促的新路径,推进基层调解组织建设,不断构筑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化解、齐抓共管的新格局。在基层党支部成立以党员仲裁员为主,组建“劳动法律公益服务专家团队”,组织到企业开展“劳动用工法律指导”主题党日活动,为企业量身定做用工风险防控方案,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以党员仲裁庭为基础,组建派出庭、巡回庭、速裁庭,实施要素式办案改革,快立快审快结案件,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2023年,辽宁省人社厅党组制定《辽宁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明确要实现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新突破,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到2025年,调解成功率达到72%以上。为此,辽宁省人社厅仲裁部门通过调解先行,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加强跨界协同,联合总工会、司法行政、工商联、法院等8部门形成《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工作实施方案》,提出12条举措,指导各地区建设规范化调解组织、打造多元化调解队伍、创新多渠道调解方式,筑牢劳动争议的“缓冲区”,全面构建争议预防、协商、调解处理体系,打造“一站受理、调解为主、多元调处、裁审衔接、立审执全链条贯通”的维权中心,形成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工作合力,最大限度减少劳动者维权成本。
据悉,沈阳市创新建立以党员为骨干的全国首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一体化保障中心,大连市深化人社、总工会、司法行政三方协同打造“人民调解+劳动仲裁+法律援助”一站式服务,鞍山市联同总工会、法院、企协、律协为企业提供“专家上门,现场问诊”体检式服务......截至目前,全省获评国家级金牌调解组织12家,前三季度各类基层调解组织调解案件1.55万件,调解组织调解成功率高达95%。
“深化劳动争议源头治理工作,把多元化解贯穿于劳动争议协商、仲裁全过程,能大大减轻双方当事人的压力。”辽宁省人社厅副厅长刘宁表示,在仲裁工作中以党建为牵引,充分发挥一线基层仲裁员党员骨干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基层解难题,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下好先手棋,将劳动争议止步于仲裁和诉讼前,解决基层社会治理矛盾,更能为基层群众办实事。(完) 【编辑:刘阳禾】